分类:新上线/ /214 阅读
书愤
宋·陆游
早岁那(nǎ)知世事艰,中原北望气如山。
楼船夜雪瓜洲渡,铁马秋风大散(sǎn)关。
塞(sài)上长城空自许,镜中衰(shuāi)鬓(bìn)已先斑。
出师一表真名世,千载(zǎi)谁堪(kān)伯(bó)仲(zhòng)间!
《书愤》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作品。陆游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,一生力主抗金,渴望收复中原,其诗风格沉郁顿挫、雄浑豪放,饱含着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壮志未酬的悲愤。这首《书愤》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(公元1186年),此时陆游已六十二岁,他回忆早年的抗金生活,抒发了壮志难酬、时光虚度的愤慨,以及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。
诗词翻译为白话文:
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如此艰难,北望中原,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。
记得在瓜洲渡痛击金兵,雪夜里战船威武出击;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,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。
自己当年曾以“塞上长城”来自我期许,然而岁月流逝,如今镜中看到自己的鬓发已斑白,却一事无成。
出师表真可谓是名传后世,千载以来,又有谁能与诸葛亮相提并论呢!
诗词各句解析:
“早岁那知世事艰,中原北望气如山”,开篇就表达了诗人年轻时的天真和对收复中原的坚定信念。“那知世事艰”体现了年轻时的懵懂,不了解现实的艰难;“气如山”则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当年北望中原时的豪情壮志,气势磅礴。
“楼船夜雪瓜洲渡,铁马秋风大散关”,这两句是千古名句。诗人回忆了两次重要的抗金战役,“楼船夜雪瓜洲渡”写的是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(1161年)冬,金主完颜亮南侵,宋军在瓜洲一带拒守,后金兵溃退的情景;“铁马秋风大散关”写的是乾道八年(1172年),陆游在南郑任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职事时,曾与王炎一同积极筹划进兵长安,曾强渡渭水,与金兵在大散关发生遭遇战。这两句诗,通过“楼船”、“夜雪”、“铁马”、“秋风”等意象,勾勒出一幅幅激烈的战斗场景,对仗工整,意境开阔,饱含着诗人对往昔战斗生活的怀念。
“塞上长城空自许,镜中衰鬓已先斑”,“塞上长城”引用了南朝宋名将檀道济的典故,檀道济曾自许为“万里长城”,诗人借此自比,表达了自己抗敌报国的雄心。然而一个“空”字,道尽了无奈,自己的壮志未酬,只能看着镜中鬓发已斑白,岁月无情地流逝,充满了壮志难酬的悲愤。
“出师一表真名世,千载谁堪伯仲间”,诗人用诸葛亮的《出师表》来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仰,以及对南宋朝廷中无人能像诸葛亮那样坚定北伐、收复中原的感慨。“真名世”高度赞扬了诸葛亮的才能和功绩,“千载谁堪伯仲间”则以反问的形式,强调了诸葛亮的卓越,同时也暗含着自己对实现北伐大业的渴望。
整体赏析:
全诗紧扣“愤”字展开,前四句回忆过去,描绘了早年的豪情壮志和抗金战斗的场景,情感激昂;后四句则回到现实,抒发了壮志未酬的悲愤以及对诸葛亮的敬仰,情感沉郁。诗人将理想与现实、过去与现在进行鲜明的对比,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。语言雄浑豪放,用典自然贴切,如“塞上长城”、“出师一表”等典故的运用,丰富了诗歌的内涵。
《书愤》不仅是陆游个人情感的抒发,也反映了南宋时期广大爱国志士的心声,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,是陆游爱国诗篇中的经典之作,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最后谈谈本篇诗词背景音乐的谱写思路:
音乐以激昂的鼓点和号角声开场,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战争氛围,仿佛将人们带到了南宋的战场。随后加入悠扬的弦乐,演奏出悲壮的旋律,表现出诗人对过去战斗生活的怀念和壮志未酬的悲愤。当唱到 “早岁那知世事艰,中原北望气如山” 时,音乐节奏加快,力度增强,表现出诗人年轻时的豪情壮志。“楼船夜雪瓜洲渡,铁马秋风大散关” 部分,用强烈的鼓点和激昂的弦乐,描绘出当年战争的激烈场面。“塞上长城空自许,镜中衰鬓已先斑”,音乐节奏放缓,转为低沉、忧伤的旋律,用缓慢的钢琴声和暗淡的弦乐,表现出诗人的无奈和悲愤。最后 “出师一表真名世,千载谁堪伯仲间”,音乐再次激昂起来,以宏大的合唱和强烈的鼓点结尾,表达出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和对南宋朝廷的期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