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类:新上线/ /778 阅读
520 档期上线的《痴人之爱》,在小红书站内正片播放量超 6000 万,达成 1.7 亿讨论曝光,上线仅 10 天,站内讨论曝光已超过许多春节爆款。
《痴人之爱》充分展现了小红书短剧的差异化特点。用户以高线、女性、年轻为核心标签;内容上呈现出鲜明的审美和圈层差异,追求独特创意;看议一体化创造极强的讨论效应,在大众舆论场形成爆款话题;开放讨论的社区生态下,创作者和厂牌得到更多用户关注。
指向了新用户、新内容和新行业生态的打开,这些特征不仅是小红书短剧的差异化路径,也是整个短剧市场的新可能。
《痴人之爱》展现了小红书在用户拓宽和内容创新上的可能性。此外,小红书还将联合 FIRST 推出《红镜短剧计划》,为短剧行业引入更多新锐创作力量。长期来看,社区生态下,以厂牌和创作者为核心的商业化探索有望建立更健康的行业生态,小红书独特的种草生态也为品牌植入等现有商业模式带来新可能。
从社区长出的爆款
《痴人之爱》在小红书的引爆并非偶然。春节档后,小红书短剧团队对社区短剧用户进行了一轮深度调研,总结出了小红书用户对短剧的具体内容偏好:高颜值、好演技、好故事、优良制作。
《痴人之爱》是这一用户需求洞察下的具体产物。看完整部,会发现它给人的感觉不太像一部短剧,反而更像一部电影。
这种电影质感首先来自 4K 高清的画面质量和精心编排、审美突出的影像表达。落水后灏南脚上鱼线的特写镜头,之夏回忆与灏南过去时蒙太奇剪辑的穿插,以及灏勋给之夏打电话时充满压迫感的俯视镜头,都创造出极强的画面张力。这种用画面和环境参与故事,而非仅仅以台词推动剧情的设计让整部剧呈现出强烈的电影质感。
基于对社区用户题材偏好的洞察,情感是女性用户的最大公约数,《痴人之爱》选择替身文学和极致纯爱的强议题,融合情感和悬疑,把情感关系做到极致。它的成功也源于此,小红书是社区而非内容货架,只有顺应社区内容表达,融入其讨论偏好,才有推下去的价值。
正如熊和兔主理人所说:“我们不把它当短剧,把它当作品,只问自己喜不喜欢”,这种创作态度让短剧脱离了 “泡面番” 的标签,成为值得反复品味的艺术载体。
悬疑与禁忌的双重解构
首先是叙事创新:《痴人之爱》的核心设定是 “弟弟假扮哥哥与嫂子相恋”,这一设定打破了传统替身文学的单向情感依附,构建了真假难辨的戏剧冲突。剧中,顾灏勋在海难后声称自己是哥哥顾灏南的灵魂附体,用熟悉的生活细节骗取嫂子叶之夏的信任。这种身份伪装的悬疑感贯穿全剧,从 “嫂子开门,我是我哥” 的经典玩梗,到落水后鱼线特写、蒙太奇闪回等镜头语言,每一个细节都在强化观众对 “魂穿真相” 的追问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,该剧对禁忌之爱的处理跳出了简单的 “伦理越界” 框架。顾灏勋的伪装既是对爱情的极致占有,也是对自我身份的彻底否定;叶之夏从抗拒到沉溺的过程,实则是女性在情感困境中对真实需求的觉醒。
这种情感与人性的博弈,让故事超越了传统甜宠剧的表层快感,成为探讨现代亲密关系的复杂文本。正如观众在评论区热议的:“她才是真正沉溺其中不愿醒来的,甚至她感觉到弟弟想要听妈妈的话做回自己了,又把他拉回了深渊”,这种多维度的解读空间,正是该剧叙事深度的体现。
在人物塑造上,《痴人之爱》中几乎每一个角色都具有极强的复杂性和个人动机,而非服务于剧情的工具人。
如婆婆敏锐戳穿小儿子的伪装,不偏不倚站在儿媳的角度考虑,睿智、慈爱。被剧粉们称赞为全剧最智慧的人,但也感受到她对小儿子不得不伪装他人的那份痛惜。演员的细腻演技强化了观众与故事的情感连接,之夏在全剧结尾处的眼神在社区内引发诸多长评,分析其对男主的感情变化。
制作美学:4K 画质与电影级视听语言
作为 “全网首部 4K 竖屏短剧”,《痴人之爱》的画面质感颠覆了观众对短剧的认知。制作团队熊和兔剧场将电影工业标准融入短剧创作:水下镜头的窒息感滤镜、海边场景的白蓝冷色调、医生办公室的压抑光影,通过场景滤镜的精准调控,将观众情绪牢牢绑定在角色的心理变化上。
例如,顾灏勋给叶之夏打电话时的俯视镜头,通过构图压迫感传递出角色关系的权力失衡;叶之夏回忆与顾灏南过往时的蒙太奇剪辑,则用碎片化影像重构了情感记忆的复杂性。
不仅是差异化,也是新可能
在用户、内容、讨论场三个维度,小红书已经展现出明确的差异化趋势,并给整个短剧市场带来新增量。
其一,对小红书而言,做短剧并非向下兼容,其首要目的是满足当下社区用户的内容需求,这意味着小红书短剧的核心用户画像与传统短剧有着明显不同。高线、女性,年轻,构成了小红书用户画像的核心标签,也是当下整个短剧市场在破圈过程中最想拓展的用户方向。
其二,鲜明的用户差异和由此带来的审美差异推动了内容的差异化创新。女性情感和女性成长成为小红书短剧的核心赛道之一,在此范畴内,职场、女性觉醒等细分题材都将会是小红书短剧的尝试方向;小红书活跃的垂类文化生态,也为更多圈层佳作提供了生长空间;年轻用户的尝鲜需求则为题材和形式创新带来更多包容度。
另外三部在 5 月新上线的精品短剧,也涵盖了不同的垂类赛道,激活各自的受众圈层。《夏娃之女》呈现“莉莉丝女孩”的爽感大女主故事;《她早就知道》讲述女性复仇,《007 通关怪谈》则是男性视角下的无限穿越流。
其三是社区生态下,新的讨论场的形成,正在推动新行业关系的形成
围绕《痴人之爱》,小红书社区内展现出极为丰富多元的讨论生态。有剧粉深度解析人物,“一开始还觉得女主人设单薄,最后才发现从头到尾都是嫂子对弟弟的一场服从性测试”。
此外,打破了传统平台和制作方的供应商关系模式,小红书社区还构建了一个纳入创作者、厂牌、主演的健康对话环境,帮助主创团队在用户群体中建立知名度。
《痴人之爱》的编剧在剧集热播期间发布的笔记,收获了大量互动,她的评论区有短剧观众感慨,原来自己喜欢的都是同一个作者笔下的灵魂,也有剧粉催更新作品,还有有短剧演员的粉丝求合作。
剧集影响力的扩大帮助厂牌在用户中建立认知,播出十天来,制作方剧场号在站内的搜索度大幅提升,剧场账号涨粉近 8w,三位主演马小宇、黄波、赵夕汐涨粉不断。
《痴人之爱》的破圈,本质上是好故事对流量逻辑的胜利。它证明了短剧可以兼具商业价值与艺术价值,在满足用户娱乐需求的同时,传递对人性、情感、社会的深度思考。对于行业而言,这部剧的意义不仅在于刷新播放数据,更在于重新定义了短剧的可能性 —— 当制作团队放下 “赚快钱” 的心态,专注于内容本身的打磨,短剧完全可以成为承载复杂叙事、传递美学价值的艺术形式。
正如熊和兔主理人所言:“观众喜欢的还是好故事。技术升级、制作费加高都只是表象,内容本质才是核心”。《痴人之爱》用 流量印证了这一真理,也为整个行业指明了方向:在短剧的战场上,最终胜出的永远是那些真正热爱创作、尊重观众的作品。
未来,我们期待更多像《痴人之爱》这样的短剧出现,让短剧不仅是 “短” 的娱乐,更是 “精” 的艺术。
END
更多往期好文,请点击下方蓝字或图片阅读●●
// 1
// 2
// 3